陈宏斌:一片“斌”心在玉壶
![](http://nwzimg.wezhan.cn/contents/sitefiles2053/10269744/images/40891869.gif)
他是儿子、丈夫和父亲,是向险而行的医者,是并肩作战的战友,在人民群众有需要的时候,他舍小家为大家,奔走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一线。他就是陈宏斌,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博士、主任医师,硕士生导师,武大人民医院松滋医院副院长。
2007年,陈宏斌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毕业后,入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,一直在呼吸内科临床、教学、科研第一线工作,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。
![](http://nwzimg.wezhan.cn/contents/sitefiles2053/10269744/images/40891863.jpeg)
▲询问病人病情
2017年2月,陈宏斌作为湖北省第七批援疆干部人才中的一员,来到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(下称“博州”)。在博州人民医院工作期间,他积极推进呼吸重症监护室的发展,参与抢救急危重症病人800余人次,开展了博州首例肺动脉CTA指导下肺栓塞的rt-PA溶栓术,同时毫无保留地把毕生所学传授给当地医生,为博州打造了一支呼吸专科医疗团队。2018年陈宏斌被评为“援疆先进个人”。
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,作为第一批专家组成员,陈宏斌随组进驻疫情暴风眼“金银潭”,逆行战“疫”。
2022年8月,陈宏斌受组织安排,来到市人民医院(武大人民医院松滋医院)任职副院长,主持呼吸内科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建设和日常工作。
随着国务院联防联控“新十条”的颁发,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,工作重心从“防感染”转向“保健康、防重症”。面对急危重症高峰涌来,市人民医院第一时间成立新冠重症救治专家组,24小时会诊,根据患者病情需要,院级会诊专家组随时启动工作。
2022年12月31日上午,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救援在市人民医院产科展开。一名30岁的准妈妈,在二胎临盆之际感染了新冠肺炎,发热伴咳嗽导致慢性缺氧,情况危急。
“通过研判和全院会诊,我们当机立断为产妇制定了最优诊疗方案。”陈宏斌回忆着当天的场景,从感染科会诊到孩子出生,经过近4个小时的救治,最终产妇和孩子生命体征平稳,所有人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了。
![](http://nwzimg.wezhan.cn/contents/sitefiles2053/10269744/images/40891858.jpeg)
▲专家团队会诊
“目前全院住院病人1300多人,大部分为合并新冠感染。”作为专家组组长,陈宏斌需要与团队一起制定和动态优化全院新冠重症救治方案,决定重症患者“一人一策一方案”个性化救治策略,统筹协调和分级分类指导各科开展重症患者救治工作等。
1月5日,患者家属张久华特意找到陈宏斌表达感激之情,他的父亲已有70多岁,因发热伴咳喘5天,一周前在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。经过精心救治,目前父亲精神明显好转,病情趋于稳定。“感谢陈院长的精心救治,我父亲马上能康复出院了。”张久华说。
身披战甲,义无反顾冲锋在前;周密部署,统筹协调全院力量;与团队一起构筑危重患者“绿色生命抢救线”……陈宏斌说:“我是呼吸专业的医生,我责无旁贷。”
披上战袍,他是白衣战士;回到家中,他是儿子,是丈夫,是父亲,是家人内心最深的牵挂。陈宏斌说:“家人是软肋,更是盔甲。”
陈宏斌家在武汉,父母已有70多岁,因为职业特殊,平时他也顾不上回去看望老人。“我的父母也感染了,没办法我只能远程指导用药治疗。”谈起父母,陈宏斌的眼角隐隐泛起了泪光,他说家里人的支持是他最坚强的后盾,他们不但没有责怪,反而是一再叮嘱自己注意健康和休息。
![](http://nwzimg.wezhan.cn/contents/sitefiles2053/10269744/images/40891859.jpeg)
▲ 陈宏斌(左一)
陈宏斌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患者的救治中。他说:“我是呼吸专业的,这个时候我就应该站出来。”
白衣执甲仍向险而行,微光成炬护万家灯火。陈宏斌和市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正与时间赛跑,与病魔搏斗,用实际行动践行着“人民至上,生命至上”的铮铮誓言。
素材来源: 松滋新闻
编辑:骆 旋 审核:吴文超
整理编辑:宣传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