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惕!无声的心血管“杀手”——冠脉痉挛
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,我们常常忽视了身体的细微变化,而这些变化有时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。近日,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就接诊了一位年仅37岁的男性胸痛患者,他的经历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。
时间回溯到2025年4月17日上午9点左右,这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感到左侧前胸部剧烈疼痛,疼痛呈紧束样,并向背部放射。伴随而来的还有胸闷、乏力和大汗淋漓等症状。情况危急,患者立即来到我院就诊。
心电图检查显示,患者窦性心律,I、AVL、V1-6导联ST段抬高0.1-1.5mv。同时,血液检测结果显示cTnI小于0.05ng/ml,D-Dimer为0.12ng/mL。结合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,我们初步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、侧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。
时间就是生命!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立即给予患者口服心梗急救药物,并紧急进行了冠脉造影检查。检查结果显示,患者左主干未见明显狭窄,但前降支近段至中段存在节段性狭窄。给予硝酸甘油后,狭窄得到解除。此外,回旋支远段管壁不规则,右冠状动脉细小且中段管壁也不规则。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,我们最终诊断为冠脉痉挛。
幸运的是,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,患者的症状得到了缓解。复查心电图显示,抬高的ST段已经回位。这次经历虽然惊心动魄,但也再次提醒我们,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,警惕无声的心血管“杀手”——冠脉痉挛。


警惕无声的心血管“杀手”——冠脉痉挛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?在情绪激动、剧烈运动后,突然感到胸口一阵刺痛,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攥住,呼吸都变得困难。休息片刻后,疼痛又神奇地消失了。很多人会将这种不适当作普通的劳累反应,殊不知,这可能是心血管在向你发出的危险信号 —— 冠脉痉挛。

冠脉痉挛,简单来说,就是心脏的冠状动脉突然发生强烈收缩,导致血管管腔变窄,甚至完全闭塞。正常情况下,冠状动脉为心脏源源不断地输送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,维持心脏的正常跳动。然而,当冠脉痉挛发生时,血液供应受阻,心肌细胞因得不到充足的养分和氧气,就会引发一系列症状,轻者出现心绞痛,重者可能导致心肌梗死、心律失常,甚至猝死,堪称无声的心血管 “杀手” 。冠脉痉挛的 “危险信号”
冠脉痉挛的症状表现多样,最典型的就是心绞痛。这种疼痛通常在安静状态下突然发作,也可能在睡眠中把人痛醒,与常见的因劳累、运动诱发的心绞痛有所不同。疼痛部位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,可放射至左肩、左臂,甚至下颌、颈部和背部,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、闷痛或紧缩感,持续时间从数分钟到数十分钟不等。有些患者还可能伴有胸闷、心悸、呼吸困难等症状,部分患者在痉挛发作时,心电图会出现明显的改变。

被忽视的 “幕后推手”
目前,医学界普遍认为,冠脉痉挛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。神经调节失衡是重要原因之一,当人体处于精神紧张、焦虑、压力过大等状态时,体内的交感神经兴奋,会促使冠状动脉收缩;吸烟、酗酒、寒冷刺激、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,也会增加冠脉痉挛的发生风险;此外,血管内皮功能损伤、炎症反应、遗传因素等,在冠脉痉挛的发病过程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。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患者即使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没有发现明显的血管狭窄,也可能出现冠脉痉挛,这种情况容易被误诊或漏诊。
科学应对,守护心脏健康
面对冠脉痉挛这一 “隐形杀手”,我们并非束手无策。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是预防的基础,戒烟限酒、规律作息、避免过度劳累、保持情绪稳定,都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。适当的运动也至关重要,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等,可增强心血管功能。对于已经确诊冠脉痉挛的患者,严格遵医嘱用药是关键,常用的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、硝酸酯类药物等,这些药物能够有效缓解冠状动脉痉挛,改善心肌供血。同时,定期进行心电图、动态心电图、心脏超声等检查,有助于及时了解病情变化,调整治疗方案。

松滋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肖闯主任提醒您:冠脉痉挛虽然危险,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,了解它的症状和发病机制,积极采取预防措施,就能最大程度降低它对心脏健康的威胁。关注心血管健康,从认识冠脉痉挛开始,让我们共同为心脏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。




素材来源:心血管内科 通讯员 师涛
编辑:骆 旋 审核:吴文超
整理编辑:宣传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