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亲的病床边,我读懂了医生的第二张处方


新生儿科主任 张莉手记



图片
我是一名新生儿科医生,日日与孩童周旋,看他们哭,看他们笑,看他们病,又看他们愈。手指间常沾着药水的气味,白大褂上偶有孩童不经意间留下的鼻涕或泪痕。向来以为,医者之道,是为诊病开方,如此而已。

上周,父亲在家中突然晕倒,被紧急送往医院,确诊为脑梗。我不得不从繁忙的诊室走向病房,从一名医者转变为家属的角色。神经内科的走廊显得异常漫长,灯光异常明亮,将人的脸色照得清晰可见。医生办公室里,医生们正热烈地讨论着病例,护士们则推着满载药品的药车匆匆走过,车轮与地砖的摩擦声虽然微弱,但在寂静的走廊中却格外清晰。病房里,病人们神色各异,有的因病痛而呻吟,有的则因即将康复而释然。

记得十多年前,母亲因重病在上级医院住院。那时,医生们总是匆匆而来,又匆匆而去,医嘱简短而直接,仿佛是在与时间赛跑。护士们虽然忙碌,但总是保持着热情的态度。尤记得当时沟通病情后,我无助地坐在地上,痛苦与无奈交织在一起,那种刻骨铭心的感觉至今难以忘怀。所幸的是,母亲经历了三次大手术后,逐渐康复,我深感欣慰。那时我想,医院大约就是这样一个地方:生与死的交界处,温情似乎并不那么重要。

然而这一次,我却大出意料。陈威主任、李玉蓉护士长团队以及舒少云副主任医师、陈晏宇医生每日都会来查房。他们总是先亲切地唤一声“老爷子”,然后才询问病情、进行体检并检查前一天的恢复情况。万小洁护士长每次换药时,都会与父亲闲聊几句,称赞他气色比昨天好,精气神更足了。我还发现,清洁工在拖地时,如果看到病人在走廊上需要帮助,也会毫不犹豫地放下拖把来搀扶。这些细微之处,竟让我这个早已习惯了生死离别的人感动得鼻头一酸。

曾几何时,在忙碌的工作中,面对诊室里那些哭闹的孩童和焦急的家属,我可能会有些不耐烦。但现在,我会更加耐心地倾听、细心地观察,绝不敷衍了事。

医院食堂的饭菜虽然简单,但老爸老妈总是赞不绝口,常说:“你们现在赶上了好时候啊!”保安见我扶着老人家行走不便,也会主动上前轻声询问是否需要帮忙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变化,却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我的心田。

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与护理,父亲的病情逐渐好转,能够下床走动了。某日下午,我扶着他在走廊上散步时,遇见了一位坐在轮椅上哭泣的老太太。有医生和护士蹲在她面前,握着她的手,耐心地听她诉说对病情的担忧。夕阳从窗户斜射进来,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,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了。

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:医院里治的不只是病,还有人。药石可以医治身体的疾病,而温暖与关爱才能抚慰受伤的心灵。我们这些身穿白大褂的医者,日日与生死打交道,最容易变得麻木不仁。殊不知,“医者仁心”这四个字才是我们最应该坚守的信仰。

图片

回到新生儿科诊室后,我再次面对那些哭闹的孩子时,我的声音不觉柔和了几分。给孩子听诊前,我会先将听诊器捂热;打针时,我会说个小笑话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。同时,我也与科室的医生护士们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交流,提醒他们一定要换位思考、感同身受地对待每一位患者。

医院仍是那个医院,病痛仍是那些病痛。但变了的,是穿行其间的人心。这变化如春风化雨般悄无声息地滋润着每一个角落。

医者不仅要治病救人,更要医心。这道理虽然简单易懂,但要真正领悟并践行却需要时间和历练。

图片

图片


编辑:骆   旋    审核:吴文超

整理编辑:宣传股


NEWS

文章详情 /

创建时间:2025-04-28 10:44